我在古代考科举_分卷阅读122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分卷阅读122 (第2/2页)

似乎古往今来都有这么一个现象,非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都在科举上栽了或栽过跟头,顺顺利利中进士的屈指可数。不过无论如何,即便科举不顺,只要肚子里有东西,谁也不敢轻视。

“或许是魏大学士得罪过考官,人家就报复到他得意门生身上了。”方长庚随口一说,觉得以风闻的对魏大学士的评价,这个猜测极有可能是真的。

“那你到了京城可得好好打听,你可是武靖侯的女婿。”孟陬开玩笑似的说。

方长庚赏他个白眼,没有反驳。

第93章二更~~

就这么听了几天宣子昂论时文,方长庚倒是跟几个江南考生相熟了,大概也是因他貌相还过得去,谈吐也算雅致,并没有因地域而轻看他。

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口音问题。

本朝没有“普通话”,但有官话,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官场中人用以交流的话。不然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员齐聚一堂,什么乱七八糟的口音都有,那不是成了菜场集市,朝廷的威严何在?所以官员们用的都是京城口音,虽然大多数人还是避免不了保留一点家乡的“味道”,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官话的要求的。

方长庚前世可是帝都的,一口京腔不在话下,但他曾经对北京话做过一些研究,总之古代和现代不完全是一回事,他查了史籍,本朝京城河南和江淮一带流入人口较多,因此其实是结合了这两个地区的口音的,所以他会说的反而不是眼下的正宗京话了。

之前他与家人交流用的都是当地方言,在县学时沈赫会说官话,还特意教过他,只是说的也不标准。后来去了府学,平时同学之间还是用方言,但教授讲课时会用官话让他们习惯,并让他们学习官话。

至于徐修平时说的也都是官话,山庄上下也一律如此,徐清猗自然更不必提了。所以方长庚便“潜移默化”地学了一口道地官话,和他们交流时也渐渐不用方言了,至今也没人奇怪他为何官话讲得那样好,都认为是徐修的功劳。

不过不管如何,语言是用来交流的,彼此能听懂就行,能说得好自然更好一些。

中途船在河间码头停泊了半天,离通州也不远了,所有人都带着农民工进城的心情露出兴奋的笑容,方长庚也是如此。

不少人趁这半天时间下船去散心,被船员警告了一遍又一遍,道一定要在开船前回来,否则概不负责,但即便这样也拦不住这些人蠢蠢欲动的脚步,最后就随他们去了,毕竟在船上一连待一个多月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。

方长庚没有下船,只是在船上走动透透气,至于女眷们怕晒太阳,都躲在屋子里面。

半天一会儿就过去,陆陆续续有人上船,到了时间就要收起登船的梯子扬帆起航。

方长庚远远地就看到一道身影飞快地朝这边跑过来,大约是有人误了时间。其实方长庚在这种条条框框的事上比较刻板,时间观念也很强,而且不是活雷锋,对于这种迟到的行为完全没有任何同情心,甚至觉得这人赶不上也是活该,所以压根没打算打断船员收梯子的举动。

但等那人近了才发

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